紫色梦想与幸福生活的“邂逅” 微速讯

2023-05-30 15:13:06    来源:宁夏日报

苏金萍在志辉源石酒庄里巡查,在酒庄工作20年,她早把这里当成了家。

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的葡萄藤架将绿色伸向远方。

立兰酒庄车间里,刘莉和工友们在为葡萄酒贴标签。


(资料图)

昊苑村游客接待中心里展示的葡萄酒。 (记者 徐佳敏 实习生 马 磊 摄)

初夏一场细雨过后,汽车行驶在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东麓,宛如进入天然氧吧,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的葡萄藤架将绿色伸向远方,移民们在田间劳作,欢声笑语久久回荡。

小小的葡萄,孕育大大的产业,托起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稳稳的幸福。数据显示,2022年,银川市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60亿元,产业年劳务用工60万人次,当地生态移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动力。

昊苑村每户的收入都和葡萄有关

坐标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这是贺兰山下一个由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17县自主移民构成的村落。2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过千元。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我区开始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昊苑村恰好处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核心位置,随着村子周边酒庄如雨后春笋涌现,村党支部瞅准机会成立劳务输出协会,与酒庄对接,为村民寻找就业岗位。同时,动员村民将土地流转给酒庄,统一经营管理,让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昊苑村也因葡萄酒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昊苑村,每户人的收入都和葡萄有关,覆盖一二三产业。”昊苑村驻村第一书记者秀军告诉记者,村里有19家酒庄,从种、酿、销到“文旅+”,村民们的工作、生活和酒庄“深度绑定”,每个人都找到了嵌入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将其变成了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财富的增长极。

53岁的张彩霞于2000年从甘肃自发移民至昊苑村,2003年应聘为村上的工作人员。2008年起,她每年都组织移民妇女参加政府举办的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并和大家一起学技术。2013年,她辞职成为一名劳务经纪人,带领学成技术的妇女参与酒庄种植。2015年,她开始一边承包葡萄园自己种植,一边带妇女外出务工,为其他酒庄提供种植服务,收入连年攀升。去年,张彩霞的个人年收入超20万元,家人一人一辆车,而她拥有2辆车,用于接送工人。

一人富了不算,大家富了才算。她带领的35名移民妇女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不光要挣钱,还要长本事。55岁的李菊瑞跟着张彩霞干了4年,不光掌握了种植葡萄的全流程技术,还学会了安装光伏板。“一家人一年收入七八万元,从租房到买了1亩大的院子,生活可比在西吉老家好太多。”李菊瑞说,每天在葡萄园里,空气好、心情好、离家近,还有钱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张彩霞说,跟她干得最久的员工有10年,她要把大家都培养成技术工人,把服务的酒庄品质搞上去,就能扩大规模,吸纳更多乡亲就近务工,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张彩霞对待葡萄园像自己的孩子,每天不间断巡视,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对待员工像家人,夏天给大家买防晒衣,在地头支起锅灶给大伙儿煮饭,谁家遇到困难就预付工资……在昊苑村,张彩霞的用工队伍忠诚度极高,她和团队服务的蓝赛酒庄去年晋升为三星级酒庄。“葡萄酒产业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明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用工队伍,服务好酒庄,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昊苑村有十几支专业种植服务队,常年活跃在贺兰山下的葡萄园。从普通农民到产业工人、技术员、酿酒师、管理者甚至行业专家,大批移民群众靠勤奋学习和苦干实干,不断刷新着人生的高度、更新着个人标签。

小小葡萄,不光敲开了移民的致富门,也为年轻人点亮了通向梦想的路。30年前,乔静随父母从陕西自发移民至昊苑村,高中毕业去深圳工作了9年。2010年,她选择返乡,打工、结婚、生子,6年过去了,村里的面貌因发展葡萄酒产业迅速改变。2016年4月,她应聘到源石酒庄做专家公寓的服务工作,1年后,转岗做接待讲解工作。2020年,升任源石酒庄旅游接待部经理;2021年,取得葡萄酒二级品酒师职业资格认证。从月薪3000元到现在的6000多元,从外出打工到家门口就业,乔静说:“能够发挥特长,为推介家乡、推介宁夏好物葡萄酒尽一份力,我确信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人生目标。”在为游客讲解时,她会讲起酒庄和自己的成长故事,讲酒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未来,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何在这里生动实践,那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些故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游客爱听也深受感动,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昊苑村,“葡萄酒+”的命题生发出更多可能,孕育着无数“彩蛋”。这几天,即将开业的民宿昊然山居一派忙碌景象。负责人杨杰一遍遍核对菜品、检查细节,像呵护初生的孩子,憧憬而喜悦。这个占地4亩面积2400平方米、装修花费2000多万元的民宿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内饰以原木风为主,给人以疏朗大气之感。“这里地处贺兰山东麓旅游黄金地带,且有20多家酒庄分布周围,是我选址做民宿的重要原因。”杨杰说,还有对第二故乡的感情,对民宿的兴趣。26年前,杨杰从西吉县红耀乡自发移民至西夏区,多年来,靠着踏实苦干和灵活的头脑,攒下了现在的资本。“我选用当地酒庄的红酒做定制款,希望通过高端民宿这扇窗,将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推介给更多中外游客,为宣传‘紫色名片’竭尽所能,也希望大家能看到这个因葡萄而兴、让葡萄更美的小山村蕴含的发展潜力。”杨杰说。

截至目前,昊苑村已建成运行昊然山居、西村海棠、昊苑红等8家特色民宿,20多家民宿申请待审批。全村19家酒庄年产葡萄6000吨,产值近4亿元,年收益48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5%,1200名村民从事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生产工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不久前,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荣获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称号。

因为热爱,要把第一份工作做成终身事业

今年50岁的苏金萍是西夏区源石酒庄葡萄基地的“片管员”,带着20多个工人负责1000多亩经果林、300多亩葡萄园、十几亩菜园和林带的日常管护。“在这里工作20年,公司把我们当家人,我们也把这里当家。”苏金萍说,这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工作,如今把它当成了终身事业,要干到干不动为止。

2003年,苏金萍一家从甘肃移民至此,进入酒庄做绿化和清洁工作。一家人困难时,是酒庄给了他们职工宿舍。“在这里我吃到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蛋糕,喝到了第一杯红酒,逢年过节还有福利,买房子政府还有补贴,让人心里特别暖。”苏金萍说,在酒庄工作的每一天都像是海绵在吸水,汲取着知识和力量。2009年,她开始学习葡萄种植技术,10多年过去,在她和乡亲们的努力下,酒庄从砂石满地光秃秃,到葡萄成片绿茵茵,一家人也从一无所有到有车有房。农家小院里设施齐全,昊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乡亲们过上了城里人盼望的“诗和远方”一般的美好生活。

“生活这么好,要感恩和知足。”苏金萍说,她打心眼里爱这个地方,爱酒庄,上班时走在林间,是一种享受。在她眼里,每一棵树、每一根葡萄藤都会“说话”,告诉她有什么需求。她说,她对这些树特别有感情,20年前种下的第一棵树现在已10多厘米粗,如今酒庄变成景区,有他们的一份付出,很有成就感。“我们要把这份事业守护好,让子孙后代都享福,也为了我对它的热爱。”苏金萍说。

“土地有生命、产品有灵魂,我敬畏这里的每一个生灵。”“我懂得不多,我只知道既然做这份工作,就必须用心。”“鸡鸣而作、日落不休,不是我不累而是因为热爱。”在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立兰酒庄车间里,墙上贴着这样几句话。车间主管刘莉说,这些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既用来激励自己,也用来鼓励车间的姐妹一起成长。她们都是移民,不识字、见人脸红、人多就躲以及在家里手心向上讨生活费等是很多人的过往窘境,如今她们见人落落大方,主动推介红酒,考驾照、旅行、盖新房、买轿车……车间里满是自信和微笑的脸庞。“到了酒庄工作,才觉得前面的人生像白活了。”41岁的朱晓霞说。

今年,是刘莉一家四口从隆德县温堡乡大麦沟村搬迁至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第10年。这10年,她和丈夫柳发明结束了男主外、女主内,聚少离多的生活,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份稳定工作,一起开车到酒庄上下班,家里陆续加盖了4间房和1个车库,换了电视机、冰箱,添了电脑、小轿车,生活蒸蒸日上。

去年起,立兰酒庄扩大了种植规模,新增了1200亩葡萄园,柳发明管理种植的葡萄园面积也增加到了900多亩,工人也从七八个人增加到了20多人,干劲更足。

随着《山海情》电视剧的播出带火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刘莉所在的立兰酒庄订单不断。她希望酒庄的酒能畅销国内外,让更多移民有机会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我也希望能在酒庄一直做下去,看着她走得更稳更远。”刘莉说。

“如果没有党的移民政策,我们一家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来酒庄工作,就不会有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刘莉说,她的心里充满感恩,唯有好好工作才不负这一路得到的关心关爱。

闽宁镇镇长马晓平介绍,目前全镇共有德龙、立兰等13家酒庄,葡萄种植面积8万亩,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就业,其中季节性务工2万余人,长期用工200余人,实现年收入3.26亿元。

发光发热,一颗葡萄的使命和责任

小小葡萄是照进移民生活的光和热,不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大大小小的“确幸”,也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千千万万的就业机会。

初夏时节,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的葡萄园里,工人们忙着进行田间管护。“前些天,定植刚结束,这两天正在完善设施,作为新园子,就要从一开始严把关,把细节做好,才能种出好葡萄。”一园园长孛云峰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园长共有19位,他们同属于乡韵闽宁(宁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022年4月,自治区葡萄酒管委会委托闽宁镇政府协调成立该合作社,实施闽宁镇葡萄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项目,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加大葡萄酒产业发展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包括福宁村、园艺村和木兰村在内的1.6万亩土地全部用于建设高标准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为实现科学管理,合作社将园区划分为19个片区,选拔19名有种植葡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本地村民担任园长,就地用工,为移民提供更多就业渠道。

孛云峰的近千亩园区季节性用工超200人,全部是当地村民,长期工约30人,月收入3000元至4000元。“其中70%是40岁至65岁妇女,20%是老年人,还有部分残疾人。” 孛云峰说,对于特殊人群,会特殊照顾,只要来工作,就尽量多给点报酬。园区有一位带病坚持工作的困难户,他尤为关注,总是尽己所能提供帮助。

政府关心,移民用心。“大家很珍惜这份工作,特别认真和努力,希望能做得长久,园区发展得更好,收入更高。”孛云峰说。福宁村、园艺村和木兰村的村民大都是移民。55岁的孛云峰1999年从西吉县马建乡周吴村举家搬迁至福宁村,先后搞过养殖,当过劳务经纪人,在外奔波20多年,终于在去年找到了就近工作的机会。“我曾带工人在酒庄务工,学了葡萄种植技术,又有管理经验,正好合作社招聘园长,我符合条件,在家门口就业,还能带乡亲们致富,一举两得。”孛云峰说,经过1年培训实践,工人的技术有了很大提升,从一无所知到一点就通,都是每天手把手教的结果。“要想种出好葡萄,就要严把每一个环节,让每一个工人操作更标准。”

乡韵闽宁(宁夏)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升介绍,设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由政府出面,在园区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把闽宁镇葡萄酒的品质做好、规模做大、品牌做强,同时,实现移民稳定就业。去年,合作社共解决了8万人次的务工,劳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

马晓平介绍,闽宁镇把发展葡萄酒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支部十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依托高标准项目建设带动移民增收,把当地移民群众深度嵌入到葡萄酒产业发展中,确保移民脱贫成效更稳固、更持续。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组建乡韵闽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移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可在葡萄园里务工拿工资,每年仅劳务就可为3个村移民带来1700万元收入。同时,采取“以工代培、以培代训” 的方式,使移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就地转化为园长、园工和园丁,让技高、薪高成为常态。(记者 徐佳敏)

关键词: